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们上课之前要先准备好自己的说课稿,大家知道说课稿怎么样书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幼儿园大班空气在哪里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 指导思想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界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呢?针对幼儿提出的许多问题,如“塑料袋没装东西,为什么鼓鼓的”、“爸爸给钢笔灌墨水为什么要一挤一挤的”等等,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空气在哪里”这一活动。
二、 说选材
空气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但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到处都有空气”这一概念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又稍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孩子们天天生活在空气中,有玩气球、吹泡泡、给球打气、使用救生圈等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孩子当时并未意识到空气的存在。怎样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定出两条教育目标。第一,通过亲自动手,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这一结论凭幼儿的认知水平是难以理解的。我认为应是这次活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使幼儿领悟到空瓶子里、吹气玩具里、人身体里都有空气,既是这次活动的重点,也是这次活动的难点。第二,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起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这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直接操作、反复体验,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索,使一些不易被感知的事物或现象显露出来,不仅给幼儿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还激发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准备: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每人一个塑料口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实验突出重点,以幼儿的智力活动解决难点。具体做法如下:1.设置“障碍”,鼓励幼儿“跳”过去。 “疑”是探索的起点,以疑激趣,以趣激学,让幼儿在渴求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
首先,我做了一个“手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我把手绢塞进杯底,倒扣着浸入水中,让幼儿猜想:“手绢湿了吗?”“湿了。”孩子们肯定地回答,这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拿出来看一看,“咦!手绢为什么不湿?”疑问产生了,经验与事实发生了矛盾,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孩子们在疑问中开始了尝试与探索。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并不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创设环境、组织活动,带领幼儿去寻找答案。接下来做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哎呀!什么跑出来了?”这再次激起幼儿的好奇,手绢湿了吗?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呢?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领悟到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气。”“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所以看不见,它在水里变成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这时,我会故意反问:第一次手绢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绢为什么湿了呢?在这里反问的目的是让幼儿思考、猜想、引起争论,把活动推向**。幼儿最终得知:开始,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而把杯子斜倒,冒出气泡,水把空气赶出来啦,刚才杯子里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幼儿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手脑并用、实际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每组一瓶水、吹气玩具、小玻璃瓶、土块等,让幼儿利用感官去探索、去发现。通过玩“找空气”的游戏得知:鼓鼓的塑料袋对着脸一挤,凉飕飕的,用塑料管往水中吹气,会冒出气泡,这就是空气。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讨论解决难点问题。我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来引发幼儿开动脑筋,从前面表象的积累中,总结出答案。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地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幼儿讨论时,我不是旁观者,这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听”,二是“说”。即听一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找不说话的孩子说话,激励人人动口,积极讨论。在幼儿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汇集整理后,最终形成了“到处都有空气”的概念,确实了解了空气的存在。
五、活动延伸
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继续探索的开始。所以,我在这次活动结束时,给孩子留下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捏紧鼻子,闭上嘴,试试有什么感觉。捉一虫子,放在瓶里,盖紧瓶盖,几天后会怎么样?请父母帮助点燃两根手指长的蜡烛,用玻璃杯将其中一支扣住会怎样?引导幼儿运用知识经验,继续探索空气的作用。
自评
本次活动我让幼儿人人动手亲自尝试,充分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玩具鼓起来?它为什么鼓了?摸摸有什么感觉?怎样让它瘪了?为什么瘪了?空气在哪里呢?有办法“看见”它吗?有办法“抓住”它吗?有办法感觉到它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着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们借助水把空气变成“可见”的气泡,借助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触摸到的气包,借助吹气玩具把空气变成可“感觉”到的气流,孩子们确实相信了空气的存在,并联想到许多生活经验,终于发现了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了,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2一、说教材:
《神秘的大衣》选自东方娃娃绘本版。瞧,封面上的胡默尔先生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他的大衣胖的无边无际,领子里居然露出火烈鸟的脖子、长颈鹿的脑袋、兔子的耳朵。胡默尔先生到底在搞什么鬼呢?孩子们在阅读这个故事的同时,就像是神探福尔摩斯在破案。生动、富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会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要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从而促使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寻找大衣的秘密。
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富有观察力、好奇心,探究欲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和要求。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选择了画面夸张、有趣;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大班绘本《神秘的大衣》。
二、说目标: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阅读绘本,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的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以探寻“大衣的秘密”为线索进行阅读,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猜想。
3、感受“得知真相大白”的快乐和对动 ……此处隐藏11090个字……环节:操作活动,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第五个环节:前后照应,紧扣课题。
在这一活动课结束之前,再回头来看刚才故事里的小朋友—冬冬,他是否懂得爱惜物品,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把刚才的故事接着讲完,同时让幼儿知道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7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具体是:
1、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幼儿欣赏散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2、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儿情操,感受身边事物的美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
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而重点则是在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学会朗诵散文。
二、说教法: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课件、背景乐和散文录音、
教师自身的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体验学习散文的快乐。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欣赏倾听法、谈话交流法、游戏表演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敢说、想说、愿意说,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讨论谈话法、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孩子学得轻松,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
2、录音机、配乐散文录音带。
3、蒲公英头饰若干。
4、课件及背景乐(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画面二:青草地上开着许多野花;画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谢过程,结出绒白色的球→风一吹,花朵上的绒毛随风飞扬→雪白的绒毛轻盈降落;画面四:第二年绒毛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8一、教材分析: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都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幼儿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种子的旅行》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种子的图片,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和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神奇、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说目标
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知识经验情况,确定目标如下: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知道种子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
三、说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难点: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说准备:
知识准备:在活动前,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搜集各种种子图片,了解相关的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材料准备:《种子的旅行》录像和课件、种子的展板、传播方式背景图。
五、说过程
1、参观种子图片展,导入活动。
导入部分――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参观植物及种子图片展。在参观前提出要求:你们见过这些植物和它的种子吗?仔细观察它们长的什么样?在参观结束后进行谈话和讨论,要求幼儿能说出看到的种子名称和不同的形态。
2、通过课件,认识种子特征、了解种子传播方式。
接下来通过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首先,教师连续播放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即蒲公英、苍耳、莲蓬和大豆的传播)播放时,为了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不放声音只放画面。结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们是怎样旅行的?
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让幼儿深入了解种子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以蒲公英为例谈谈这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首先教师播放蒲公英的课件,启发幼儿思考:蒲公英的宝宝藏在哪儿?它的种子像什么?它为什么要随着风儿旅行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和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蒲公英种子轻飘并且有绒毛,所以借助风力传播。接下来,播放蒲公英的录像,用实证的方法使幼儿的想法得到证实。最后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是借助风力旅行吗”调动幼儿所有的经验思考,并借助于图片让幼儿了解榆树和槭树的种子长着果翅的特点。
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得知:借助风力传播的种子都具有轻飘的特点,有些还有适合飞翔的绒毛或果翅等。
(2)、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其它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如A借助动物和人的活动传播(苍耳、窃衣、鬼针草、荆棘等)B借助水力传播(椰子、莲蓬)C借助于自身弹力传播(大豆、油菜、芝麻、喷瓜)
教师与幼儿共同得出结论: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提出发散性的问题: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思考(蚂蚁搬运种子、松鼠储粮、鸟和动物取食美味水果等都变相的起到传播种子的作用。)
3、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进行传播方式分类。
(1)、出示背景图并进行讲解,画面所表示的意思,并提示幼儿能根据图示的意思贴图片。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的图片
并帮助它在画面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贴好后说出自己所选的种子的名称及传播的方式。
(2)、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
4、活动延伸“我带种子去旅行”。
进行“我带种子去旅行”的活动,让幼儿取几颗苍耳种子带回家等明年春天时,带种子去旅游,体验帮助种子传播的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