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09:46:56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不害怕,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和查阅资源库中的资料,经过分析、思考、归纳后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异。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学校开展的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年级两位教师分别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了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课上两位老师对课文里出现的插图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个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还有四个人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师:你们从图上读出了这些内容,那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片断二:

师:出示挂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师:课文插图是辅助理解课文的,你能结合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故事吗?

生:复述(略)

反思: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这些插图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欣赏性,艺术性,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有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插图中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能赋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插图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插图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 ……此处隐藏9718个字……什么就进行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同学的答案和我预想的答案相差甚远,一开始,我提问的一个问题是读完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的答案是第六段。然后我出示这一段的ppt,然后再提问同学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我想让同学说第一段.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引导了两个同学,让他们按我的思路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是他们回答完,我发现自己一下子乱了,一下子没了思路,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没有深入没能很好的指导同学们把夜晚的那种美感悟出来。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可以归结为对课件的不熟悉。要想把课文讲好,还必须在课件上面下很大的功夫。最后一个环节是给同学们放了一首歌,只是起到了一个娱乐的作用,没有把这首歌的教育价值发掘出来。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上课,为了避免再出现不知讲哪一段的尴尬局面,我想看看能不能一段一段的讲,同时又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总之,这节课的识字进步很大,课文教学进步太小。下次课要重点研究一下课文的教学。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3

在这次树人杯课赛中,我授课的主要内容是: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现状和求助热线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的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先通过大量的口算巩固乘法口诀,为新内容打下基础,并从而大力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学校借阅图书这一事实,让学生想:借了一本 63页的书,借阅期是7天,如果她按时还书的话,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共同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求出商,而求商的根本就是用口诀求商。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求商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第三个教学环节重点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求助热线的空间,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

第四个教学环节感受乐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快乐园)、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成长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好的方法(丰收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习简单化。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另外,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不足之处:

1、自己备课不充分,材料准备上不齐全。

2、数学语言过多,不严谨,成人性的语言多;

3、课堂教学容量自身安排较好,但实施不到位,其原因是自己的教学水平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4、课堂教学密度小、容量小;习题类型单一,各环节速度慢。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会常反思,多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4

课前的情境引入采用学生们都很熟悉并且喜欢的商店购物,先设置一步计算的问题,接着就是两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遇到过,不过他们都是写的分步式,少部分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会写综合式。通过学生反馈的综合式,开始本课的重点,综合计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知道在有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加法或减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运算叫做混合运算,之前都是教乘加或乘减运算等,所以要让他们认识这种运算,再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学习了混合运算顺序之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同级运算顺序,只有乘法、除法或者只有加法、减法的算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上课中以及在课堂练习的反馈中发现:

1、混合运算顺序掌握较好,不过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个在课堂上纠正过,不过课后依然发现这个问题,必要的话要一个个的纠正了。

2、同级运算虽然很简单,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会从右算起走,就我观察来看,有些觉得右边的计算简单就从右边开始。同级运算顺序应该强化。

3、少部分学生会把混合运算顺序和同级运算顺序混淆,为了区分,我给他们打比方:加、减法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的,我们叫1级运算,乘、除法是而你二年级学的,叫2级运算,加、减法是朋友,是一级的,乘、除法也是朋友,但是他们比加、减法更高一级,就像你们有的同学完的游戏,大怪兽的等级就比小怪兽的等级高,乘除就是大怪兽,加减就是小怪兽,级别高的就先计算,级别低的就后计算,加减、乘除是朋友所以就按我们的书写习惯从左往右的计算。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5

《再见了,北京》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第一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因为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读通课文。

总结本文的确有许多词语句子不是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主要是朗读,一定要多而扎实,否则课上难以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和家长沟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细节上关注,难读课文一定要严格把住在家预习关。

第一课时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将《补充习题》上的第二题放入学习中进行。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第二课时,我备课时。多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上课时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处处围绕这个展开学习,中心突出,冲击力强,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澜。老师上下来比较投入,兴奋。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任务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与辅导,因此在教学时就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来品,说,只能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在基本意会的情况下学习。但我想,这样的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词句的理解上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比较好。为以后的教学能借鉴。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